研究顯示,塑膠時代下,精液中的微塑膠比血液還高,可能影響生殖能力;圖為情境照。(圖取自freepik)
葉立斌/核稿編輯
〔健康頻道/綜合報導〕研究證實,塑膠微粒不僅能進入人體,還會長期囤積在器官裡,特別是在肝臟、腎臟,甚至是大腦,導致失智風險增加。不只如此,根據衛教臉書專頁「生醫不科科:研究×生活」指出,塑膠時代:精液中的微塑膠比血液還高,可能影響生殖能力。
「生醫不科科:研究×生活」說,一篇發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的研究納入36篇研究的統合分析指出,微塑膠可能影響生殖能力,包括擾亂睪固酮分泌、損傷睪丸細胞、降低精子數量與活力,還會增加精子DNA受損。
著名的矽谷富翁兼長壽實驗家Bryan Johnson公布自己的測試結果,他的精液中微塑膠濃度竟然是血液的2.38倍。根據他2024年11月的檢測數據,每毫升精液含有167個微塑膠顆粒,每毫升血液含有70個微塑膠顆粒。目前確實有已發表的研究證實「人類精液」與「人類血液」內都能檢測到微塑膠;但尚未有大型、同一個受試者同時量測兩種體液後,直接比較濃度高低的研究。
另外,有關於塑膠微粒可能造成的危害,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曾在臉書粉專「基因醫師張家銘」發文表示,世界自然基金會(WWF)精算,每個人每週平均攝入約5公克塑膠微粒,這個重量相當於1張信用卡。早在2022年時,科學家在人體血液裡發現塑膠微粒,但當時數據有限,科學界仍不確定它對健康的長期影響,許多人抱著僥倖心態,認為人體應該有辦法代謝。
他在臉書中提及2025年發表在《自然醫學》(Nature Medicine)的研究,塑膠微粒還會長期囤積在不同的器官裡,特別是在肝臟、腎臟,甚至是大腦。這些塑膠微粒不像一般的毒素,會被肝臟分解或經腎臟排出,反而可能停留在器官中,成為身體無法擺脫的一部分。他提醒,生活中最好避免日常飲用的瓶裝水、吃的外帶食物、甚至一次性塑膠容器,以免攝取更多塑膠微粒。